在虚拟货币交易乱象中,“u 币诈骗” 案件频发,许多受害者报案后却面临公安不予受理的情况,背后折射出法律、技术与监管等多重困境。
从法律层面来看,虚拟货币的法律定性模糊是关键原因。我国明确虚拟货币相关业务活动属于非法金融活动,虚拟货币兑换、交易等不受法律保护。这使得 “u 币诈骗” 案件难以像传统诈骗案一样清晰界定,因为涉案的 u 币本身不具备法定货币地位和财产属性。例如,若受害者因参与 u 币投资被骗,公安部门难以将其纳入《刑法》中关于财产类诈骗的明确范畴,受理立案缺乏直接法律依据。
取证难度极大也是重要阻碍。u 币交易依托区块链技术,具有匿名性、去中心化特点。诈骗分子利用虚拟钱包地址交易,隐藏真实身份,交易记录分散存储于全球节点。受害者往往仅知晓对方的虚拟钱包地址,难以提供诈骗者的真实身份信息、资金流向等关键证据。且交易数据可能被篡改或加密,即使公安介入,获取和固定有效证据也面临技术难题,导致案件难以推进。
追赃挽损存在现实困境。由于虚拟货币交易市场缺乏监管,资金转移迅速且难以追踪。诈骗分子得手后,可能通过多个虚拟钱包、去中心化交易平台快速转移 u 币,再兑换成法定货币或其他资产,最终将资金洗白。公安即便受理案件,追回受害者损失的难度也极大,这也使得部分案件在前期评估时就被认为不具备可操作性,不予受理。
此外,案件数量与警力资源的矛盾也不容忽视。随着虚拟货币热度上升,u 币诈骗案件数量激增,而公安部门警力有限,在处理案件时会优先受理线索清晰、可操作性强、危害范围广的案件。相比之下,u 币诈骗案件因上述种种难点,在警力资源分配上处于劣势,导致部分案件无法及时受理。
u 币诈骗案件公安一般不受理,是法律、技术、现实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受害者若遭遇此类情况,应积极收集证据,尝试通过法律诉讼等途径维护权益,同时也需提高对虚拟货币交易风险的警惕,避免陷入诈骗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