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卡挖矿会被抓吗?监管高压下的违法风险与后果警示

 

“显卡挖矿会被抓吗” 的疑问背后,藏着虚拟货币非法产业链参与者对法律红线的侥幸试探。作为虚拟货币 “挖矿” 的常见形式,显卡挖矿并非简单的 “个人行为”,其高耗能属性与非法金融活动关联,已被纳入监管严打范畴,2025 年司法实践与政策动态明确显示,此类行为不仅面临民事追责,情节严重时更可能被刑事查处,与数字货币领域的诈骗陷阱、非法交易风险一脉相承。

显卡挖矿已被明确界定为违法活动,监管政策早有红线。2021 年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发布的《关于整治虚拟货币 “挖矿” 活动的通知》,已将 “挖矿” 纳入淘汰类产业,明确 “严禁增量、妥处存量”。2025 年昆明中院审理的显卡挖矿托管合同纠纷案中,法院依据《民法典》绿色原则,认定双方约定 “满负荷运转矿机、月耗 830 万度电” 的行为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合同无效且财产损失自行承担。这意味着显卡挖矿从民事层面已丧失合法性基础,为行政查处与刑事追责提供了依据。

“是否会被抓” 取决于行为情节,个人与团伙面临不同风险。对于个人小规模显卡挖矿,虽较少直接以刑事立案,但存在明确行政风险:内蒙古等地已通过核查 “能耗与产值匹配度”,查处伪装成 “数据中心” 的挖矿项目,取消其优惠电价并责令关停。而团伙化、规模化挖矿或关联其他犯罪时,必然面临刑事追责:若利用显卡矿场为虚拟货币交易提供算力支持,可能构成非法经营罪;若涉及洗钱、诈骗等上下游犯罪,将依照 “两高” 司法解释从严惩处,与广西警方侦破的 USDT 涉诈案追责逻辑一致。

显卡挖矿的隐性风险比 “被抓” 更具杀伤力。民事层面,2025 年无锡法院判决显示,2021 年 9 月后签订的挖矿合同均属无效,预付电费、设备款等一律不予返还。财产安全上,显卡挖矿电力成本占比超 70%,全球比特币挖矿年耗电量超 127 太瓦时,个人参与者常因币价暴跌与电费上涨血本无归。法律层面,即便未被直接抓捕,挖矿所得虚拟货币交易时若涉及赃款,仍可能被冻卡追责,与欧意平台用户的资金风险本质相同。

值得警惕的是,部分人以 “个人挖矿不违法” 自我安慰,实则混淆了 “未被抓” 与 “合法” 的界限 —— 正如虚假数字货币消息用 “政策擦边球” 掩盖陷阱,“个人行为” 不过是规避监管的借口。监管部门已通过算力监测、能耗核查等技术手段精准定位挖矿活动,侥幸空间持续压缩。

综上,显卡挖矿存在明确违法风险,情节严重必然被抓。公众需认清其高耗能与非法属性,主动停止相关活动,守住法律与财产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