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币:美元的 “第二印刷机”?

 

在加密货币的浪潮中,稳定币异军突起,以其币值稳定的特性备受瞩目。全球范围内,99% 的稳定币锚定美元,其中泰达币(USDT)和美元币(USDC)占据稳定币总市值的 85%,展现出强大的市场影响力。稳定币的运作模式,使其与美元之间建立起了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被部分人视为美元的 “第二印刷机”。

从发行机制来看,稳定币通常需要以 1:1 的比例抵押美元现金或美国政府短期债券等资产,以此确保与美元的锚定关系,实现币值稳定。这意味着,每发行 1 美元的稳定币,背后都有相应价值的美元资产作为支撑。看似简单的机制,却蕴含着深刻的金融逻辑。以 Tether 公司发行的 USDT 为例,用户向 Tether 存入 1 美元,就能获得 1 个 USDT,在这个过程中,Tether 相当于将美元 “数字化”,并将其带入了区块链世界。而 Tether 收到的美元,一部分以现金形式储备,另一部分则用于购买美债等生息资产。在高利率环境下,短期美国国债年化收益率轻松超过 5%,Tether 持有超 900 亿美元美债,每年仅美债收益就超 45 亿美元,盈利颇丰。

这种模式下,稳定币发行商如同拥有了一台 “印钞机”。它们通过几乎零成本 “铸造” 数字美元,吸纳全球用户的法币,再投资美债获利,无需向用户支付利息,运营成本也远低于传统银行。这不仅让发行商赚得盆满钵满,2024 年 Tether 净利润高达 130 亿美元,人均净赚 8000 万美元,也使得全球资金源源不断流入美国国债市场,为美国政府融资提供便利,支撑美元资产价值。

稳定币的超发问题也因此引发关注。当市场对稳定币需求旺盛,发行商增发稳定币时,若监管缺失,可能导致稳定币供应量远超实际抵押资产,这就如同美元被超额印刷。虽然目前稳定币主要在加密货币交易领域流通,对实体经济影响有限,但长此以往,一旦在各领域广泛应用,必然加剧美元通胀压力,冲击全球金融体系。

在跨境支付领域,稳定币的优势显著,它依托区块链实现点对点支付,支付即结算,大大缩短了跨境支付链条,提升了支付效率,降低了支付成本。全球大量数字货币交易通过锚定美元的稳定币进行,美元的影响力借此渗透到数字货币的各个角落。当市场波动时,投资者将加密货币兑换成稳定币避险,资金集中在锚定美元的稳定币中,又回流到美国市场投资美债等美元资产,进一步增强了美元在全球金融市场的流动性,巩固美元霸权。

从美国政府的角度来看,对稳定币态度的转变耐人寻味。特朗普就任后,美国对私人发行稳定币的监管政策转向支持,签署《美国稳定币法案》,为稳定币发展打开合法大门,并将其与美国国家利益绑定。该法案要求稳定币发行机构将美元现金或短期美国国债作为主要储备资产,随着稳定币发展,预计到 2028 年底,全球稳定币发行规模将达 2 万亿美元,或将增加多达 1.6 万亿美元的美国国债购买需求,缓解美国政府债务压力和财政赤字问题。美国试图通过稳定币,建立新的 “美元 — 稳定币 — 加密资产” 循环,巩固美元国际储备货币、支付货币的地位,强化对全球经贸体系的掌控。

稳定币在一定程度上扮演了美元 “第二印刷机” 的角色。它在提升美元数字化水平、扩大美元应用场景、增强美元影响力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如超发、监管难题等潜在风险。对于全球金融市场而言,如何在稳定币发展的浪潮中,平衡创新与风险,维护金融稳定,是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