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方通过虚拟币溯源的案例:区块链追踪技术筑牢反诈防线

 

虚拟货币的匿名性神话在警方溯源技术面前逐渐破灭。2025 年 4 月浙江金华破获的虚拟币诈骗案中,民警仅凭受害人提供的交易线索,3 小时内就锁定嫌疑人轨迹并追回 20 万元损失,展现了虚拟币溯源技术的实战威力。这类案例印证了区块链 “可追溯不可篡改” 的特性已成为打击犯罪的重要工具,打破了 “虚拟币交易无法追踪” 的认知误区。

四川 “亚马币” 传销案是溯源技术破获复杂案件的典型。2024 年警方查处的这起案件中,犯罪团伙以 “空气币” 为幌子吸纳全国 1 万余名参与者,涉案资金达 2.1 亿元。侦查人员通过追踪 USDT 充值记录,结合传销层级关系,在银行数据支持下逆向溯源资金流向,最终锁定 11 名骨干成员,冻结资金 1200 余万元并追回 800 多万元赃款。该案中,警方将链上交易记录与线下人员架构交叉验证,揭示了虚拟币传销 “资金盘” 的运作本质。

更具技术含量的溯源案例发生在北京。2024 年检察机关办理的职务侵占案中,嫌疑人将 1.4 亿元赃款通过 8 个境外平台转化为虚拟币,并用 “混币” 工具混淆资金流向。办案机关采用 “双向审查” 机制,对虚拟币与法定货币交易逐笔比对,通过区块链大数据分析工具穿透资金迷雾,最终促使嫌疑人退缴 92 枚比特币,追回赃款 8900 余万元。这种 “链上追踪 + 交易所数据调取” 的组合手段,成为破解跨境虚拟币洗钱的关键技术。

警方溯源技术的核心逻辑是利用区块链的透明性。从初始交易地址出发,通过专业工具(如中科链安的数据平台)追踪每一笔转账记录,即使经过多次跨链转换,也能锁定资金最终流向。内蒙古曾查处的 120 亿元虚拟币洗钱案中,犯罪团伙通过波场链、以太坊链多次转换 USDT,但警方仍能通过交易节点关联到线下不法人员账户,印证了 “虚拟币 pseudonymous(伪匿名)” 的可追溯性。

这些案例显示,虚拟币溯源已形成成熟技术体系:从链上交易哈希值定位初始地址,到交易所调取实名认证信息,再结合银行流水关联线下身份,形成完整证据链。随着警方与链上分析公司合作加深,2022 年全国已通过该技术破获 1600 余起虚拟币犯罪案件。这不仅彰显了执法能力的提升,更警示犯罪分子:在区块链技术面前,虚拟币绝非法外之地,任何试图利用虚拟币掩盖犯罪痕迹的行为都将无所遁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