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财经与加密货币领域,孙宇晨与巴菲特的几次交锋被网友戏称为 “孙宇晨三气巴菲特”,成为颇具争议的跨界话题。这一系列事件不仅引发舆论热议,也折射出传统投资界与新兴加密货币领域的理念碰撞。
第一次 “气” 巴菲特发生在 2019 年。孙宇晨以 4567888 美元拍下巴菲特慈善午餐,一时间成为舆论焦点。作为加密货币行业的代表人物,孙宇晨高调宣称要借午餐向巴菲特 “科普” 比特币,而巴菲特一贯对加密货币持否定态度,称其 “没有价值”“是投机工具”。然而,就在午餐前夕,孙宇晨突然宣布因 “肾结石” 取消赴约,巴菲特方面回应 “这很不幸”。此举被不少网友解读为孙宇晨借巴菲特名气炒作,却以意外为由爽约,让这场备受关注的午餐沦为一场舆论闹剧,也让巴菲特陷入被动的舆论漩涡。
第二次交锋源于 2020 年的隔空喊话。孙宇晨在社交媒体上多次公开反驳巴菲特的加密货币观点,称其 “过时”“未能理解新技术趋势”,并晒出自己持有比特币的收益截图,暗示传统投资理念在新兴领域的局限性。同时,他发起 “比特币捐赠挑战”,呼吁巴菲特接受比特币捐赠并投入慈善事业,被巴菲特团队无视。这种持续的 “挑衅式” 互动,被部分网友视为孙宇晨第二次 “气” 巴菲特,试图通过对比凸显加密货币的价值,挑战传统投资权威。
第三次争议发生在 2021 年。孙宇晨再次提及与巴菲特的 “未了情缘”,称已重新安排与巴菲特的交流,并计划邀请更多加密货币从业者参与,打造一场 “跨界对话”。然而,巴菲特在公开场合依旧坚持对加密货币的批评立场,认为其 “不会有好结果”,并表示拒绝任何与加密货币相关的合作。孙宇晨则继续通过媒体发声,将巴菲特的拒绝解读为 “对新技术的抗拒”,并借机宣传波场生态的发展,这种持续的舆论造势被认为是第三次 “气” 巴菲特,进一步放大了两者的理念对立。
这三次事件本质上是两种投资逻辑的碰撞:巴菲特代表的价值投资理念强调实体价值与现金流,对缺乏实际应用支撑的加密货币持谨慎态度;而孙宇晨则是加密货币的积极推动者,试图通过与权威对话打破传统认知。事件背后,孙宇晨借助巴菲特的全球影响力提升个人与项目知名度,而巴菲特的坚定立场则巩固了传统投资界对加密货币的质疑。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对虚拟货币交易炒作持严厉监管态度,孙宇晨相关的加密货币推广行为在国内属于违规范畴。这场 “三气巴菲特” 的风波,更多是商业营销与舆论造势的结合,投资者需理性看待其中的炒作成分,警惕虚拟货币带来的金融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