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虚拟货币的复杂世界里,“卖 U 收现金” 的交易模式看似能带来收益,实则暗藏巨大风险,不少人因此陷入法律困境。“U” 通常指泰达币(USDT)这类稳定币,因其与法定货币挂钩、交易相对便捷且有一定匿名性,常被用于各类加密货币交易场景。然而,这种交易方式一旦被不法分子利用,参与其中的普通交易者很容易沦为诈骗链条中的一环。
现实中,此类案件屡见不鲜。曾有不法分子精心策划骗局,诱导受害者在虚假投资平台投入资金。受害者按照诈骗分子要求,通过线下现金交易,从所谓 “币商” 手中购买 U 币再充值到平台。而这些 “币商” 在不知情或心存侥幸的情况下,以为只是正常虚拟货币交易,却未料到接收的现金是诈骗所得。警方在调查中发现,这些资金流转路径错综复杂,往往涉及多个地区、众多账户。最终,当真相大白,参与卖 U 收现金的人员即便声称不知资金来源非法,也难以逃脱法律制裁。因为在虚拟货币交易本身就处于监管灰色地带的情况下,这种现金与虚拟货币的线下交易,极大增加了资金追踪难度,客观上为诈骗分子洗钱提供了便利。
从法律层面来看,我国明确规定虚拟货币相关业务活动属于非法金融活动。参与卖 U 收现金,尤其是收到诈骗资金,可能面临多项法律责任。一方面,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是常见罪名。若交易人员明知或应当知道所收现金可能来自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仍继续交易,帮助资金转移,就可能触犯此罪。例如,一些交易人员在交易过程中,发现资金交易方式异常、对方行为可疑,但因利益诱惑而选择忽视,最终被认定为故意协助犯罪资金流转。另一方面,若案件涉及更为复杂的诈骗、非法集资等上游犯罪,参与卖 U 收现金的人员还可能被以共犯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