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坊挖矿曾在全球范围内掀起热潮,但在中国,这一行为早已被明确禁止。从政策法规到实际监管,中国对包括以太坊在内的虚拟货币挖矿活动采取了 “零容忍” 态度,其合法性与可行性已无争议。
2021 年 9 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多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整治虚拟货币 “挖矿” 活动的通知》,将虚拟货币挖矿活动列为淘汰类产业,明确要求 “全面整治虚拟货币‘挖矿’活动”。通知指出,虚拟货币挖矿消耗大量能源,加剧环境污染,且与我国 “碳达峰、碳中和” 目标相悖,同时还存在金融风险隐患。此后,各省市迅速响应,开展全面排查整治工作,内蒙古、四川、新疆等曾是挖矿集中地的地区,陆续关停了辖区内的虚拟货币挖矿项目,对违规矿场采取断电、拆除设备等强制措施。
以太坊挖矿依赖显卡(GPU)进行算力竞争,其挖矿过程需要持续消耗电力。在中国,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从事以太坊挖矿均属于违法行为。2022 年,某地警方查处一起个人在家中私自挖矿案件,当事人使用数十张显卡搭建挖矿设备,偷电进行以太坊挖矿,最终被处以罚款并没收全部挖矿设备。这一案例清晰表明,个人私下挖矿同样会受到法律制裁。
从产业层面看,中国已彻底切断以太坊挖矿的产业链条。此前,国内曾有大量企业生产和销售挖矿设备,但政策出台后,这类企业纷纷转型或退出市场。电商平台全面下架挖矿显卡、矿机等产品,支付机构停止为挖矿相关交易提供服务,使得挖矿活动失去了必要的硬件支持和资金流通渠道。即使有人试图通过非法渠道获取设备和电力,其运营成本也会大幅增加,且随时面临被查处的风险。
此外,以太坊自身的技术升级也让挖矿在中国失去了实际意义。2022 年 9 月,以太坊完成 “合并” 升级,从工作量证明(PoW)机制转向权益证明(PoS)机制,彻底取消了传统的显卡挖矿模式。这意味着,即便在允许挖矿的国家,原有的以太坊挖矿设备也已失去用武之地。而在中国,由于政策早已禁止,这一技术变革更使得境内挖矿活动从技术和法律层面均成为不可能。
中国不仅明确禁止以太坊挖矿,且通过全链条监管确保政策落地。无论是从法律风险、产业环境还是技术变革来看,在中国进行以太坊挖矿均无可行性。任何试图规避监管的挖矿行为,都将面临设备没收、罚款等处罚,情节严重者还可能承担刑事责任。对于普通民众而言,应认清虚拟货币挖矿的违法性和危害性,远离此类活动,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